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国渔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国渔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鲥鱼,古人称之护鳞鱼
鲥[shí]鱼,每年溯河入江产卵,如同候鸟一般守时,所以古人称它们为“时鱼”。鲥鱼属鲱形目鲱科,和众多鲱科鱼类一样,身形清秀简练但也缺乏存在感,口大无牙,鳞片大而薄,脂眼睑十分发达。鲥鱼是近海上层滤食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和东海,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每年春末夏初便结伴洄游至江河繁殖,产卵后亲鱼重返大海怀抱,幼鱼则进入支流或湖泊中成长,曾经鲥鱼在长江、钱塘江、珠江及闽江水系中十分常见。
古人描述鲥鱼:“其性爱鳞,一与网值,帖然不动,护其鳞也”,说的是鲥鱼十分娇贵,渔网一但触及鳞片,它们就不动弹了,于是鲥鱼又被称为“惜鳞鱼”。古人总喜欢人为赋予物种独特的品性,认为鲥鱼是不愿苟活,典雅清高,使世人难得一窥其鲜活美貌,其实,它们和做成罐头的大西洋鲱鱼相似,不过是耐氧较差,出水易死罢了。
特别之处就在于那身鱼鳞
鲥鱼的特别之处也在于它那一身鱼鳞,坊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江南富家公子在外觅得意中人,领回家中称其大家闺秀,婆家将信将疑便要考验一番。于是婆婆丢给姑娘一条鲥鱼让她收拾,三姑六婆都蜂拥在厨房外扒拉着门缝看热闹,只见女孩手起刀落,利利索索地将鱼鳞除去,众人看了窃窃而笑,婆婆见状也拉长了脸差点原地爆炸。待到鲥鱼上桌,众人惊呆,只见这鲥鱼所有的鳞片都被丝线串好,整齐码在鱼身之上。婆婆见状喜笑颜开:姑娘果真出自钟鸣鼎食的大户人家啊。
那是因为,洄游至江中的鲥鱼膘肥体壮,鱼鳞下藏有丰富的脂肪,整条蒸熟之后,油脂渗入肉中,据说口感极其绝美。所以烹饪鲥鱼不用去鳞,才能锁住它的鲜香,故事里三姑六婆见姑娘刮鱼鳞,认为她没见过世面,但万万没想到,更考究的吃法居然是拿金丝线串起鱼鳞,以方便嘬食,拥有此等有逼格的手法想必姑娘一定出自大户人家,这才有了上面的那一幕,当然你不要在意大家闺秀居然会自己下厨这样的细节。
鲥鱼与河鲀、刀鱼齐名,素有“长江三鲜”之称。鲥鱼洄游时停止进食,游至扬子江一代,最是肥美,而若再往上溯游,脂肪消耗殆尽,味道也就变差。所以鲥鱼为吴人所珍,而江西人不食。从明代起,鲥鱼就是贡品。“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鲥鱼被捕捞之后,立即放入泼了猪油的冰块中,快马加鞭日夜兼程,历代都是如此。
市面上的鲥鱼都来自北美的近亲
上世纪七十年代,长江鲥鱼的年产量高达千吨,而如今,鲥鱼每年只有零星渔获,野外种群堪忧,现在市面上的鲥鱼,多数都是来自美洲的西鲱和来自东南亚的长尾鲥。西鲱俗称美洲鲥鱼,不过美洲当地人并不喜欢食用这种多刺的鱼类,捕获的西鲱有时会被做成肥料,引进养殖的西鲱则被当作鲥鱼的替代品,对于饱衣足食不缺油水的现代人,可能也很难再理解这种鱼的滋味。
谢友邀答!长江鲥鱼现在已经在长江中三十余年未见捕获,可想而之,它在长江中的生物种群已经绝迹消亡!
鲥鱼清蒸通常是不刮鱼鳞,其鱼鳞是鲜味精华之所在。但亦有挂鳞清蒸做法,一,将鱼鳞刮下后,用针将棉丝穿鳞成串,披之鱼的上面与葱姜料酒等佐料清蒸。二,将鱼鳞刮下后,将鱼鳞用小竹签穿钉在早前那种木锅盖下,在清蒸时利用锅内温度融化鱼鳞,自然均匀滴沥在锅中隔水盆中鲥鱼之上,其味渗入,更其肥美鲜润之味。
长江依旧向东流,不现当年鲥鱼美!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青山绿水之时,人间何处不是美味!
近年来鲥鱼的产量就开始衰退,虽然早在1987年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就组织和协调沿江各省市的渔政部门,开展了长江鲥鱼的保护管理工作,但是鲥鱼产量的衰退并未能得到较好的控制,目前长江鲥鱼资源出现严重衰退。
鲥鱼是我国的名贵鱼种之一,咸淡水两栖。每年春夏之交,桃红柳绿之时鲥鱼便从海洋溯江而上,经鄱阳湖到江西赣江等江段内繁殖,幼鲥鱼逗留在鄱阳湖的南部湖区觅食,秋季随着湖水水温的下降,幼鲥鱼回到长江,顺着滔滔长江水东归大海,年年如此,准确无误,故称“鲥鱼”。鲥鱼属鲱科,各地的叫法有多种,时鱼、三来、迟鱼、鲥刺等。鲥鱼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产季为4-5月份‘’芜湖、安庆等地水域产季为5~6月份;鄱阳湖产季为6月份。鲥鱼肉细嫩脂肪厚,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名贵鱼类之一。鲥鱼体扁而长,色白如银,肉嫩鲜美,营养价值很高。明清两代,鲥鱼一直是贡品,每年江南都要向皇室进献。
鲥鱼体内脂肪含量较高,为防止其在加工与烹调时流失,所以加工鲥鱼时一般都不去鳞片。这也是少数几种不需去鳞而直接进行烹调的品种。但鲥鱼不去鳞有一定的时间性,每年清明以前人们加工鲥鱼时通常不去鳞片,但是清明以后,鲥鱼的脂肪含量下降鳞片也随之变硬,固在加工时则需去除鳞片,这时鲥鱼的价格也会大幅的下降。所以每年清明以前是品尝鲥鱼的最佳季节。
生活的长江、钱塘江和珠江流域的年龄大一些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鲥鱼的美味,鲥鱼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最大可超过半米,体重可超过5公斤,体背部为墨绿或浅绿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嘴巴乳白色,幼鱼期在江河湖泊中生存,长到15厘米左右的时候进入大海,在海洋中上层水域成长。
鲥鱼又叫鲥鱼、时鱼、三来鱼、三黎鱼、混江龙等,以浮游生物为食,曾经是一种重要食材,肉质肥嫩、味道鲜美,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6.9克、脂肪17克,还含有糖类、钙、磷、铁、核黄素、烟酸等成分,营养很丰富,经济价值较高,民国时期的大才女张爱玲就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写完。其中的第一恨“鲥鱼多刺”,就是说鲥鱼非常美味,然而就是刺多,影响了吃鲥鱼的享受。古代一些诗词达人如苏轼、贺铸、何景明、郑板桥等都留下了关于石鱼的诗句,苏轼称鲥鱼为“南国绝色之佳”。
而中药学认为鲥鱼肉味甘、性温,具有滋补强身的功能,也有消炎解毒的功效,曾是地方进贡朝廷的补品,为御膳食材,有“鱼中之王”的美誉。
然而,这么好的一种鱼,如今在我国长江和珠江流域已难觅踪影,在珠江流域,上世纪90年就很少能看到珠江鲥鱼了,对此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朱新平说,最后一次被证实为珠江鲥出没的消息已经是90年代末,几乎在同一时期,钱塘江(富春江)和长江的鲥鱼也消失了。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二三十年来,鲥鱼不只是让享受过鲥鱼美味的人为之念念不忘却再无口福,就是常年在长江,珠江全长江等流域上打渔的渔民也是再未曾见过鲥鱼。因此很多野生动物专家以及相关机构认为鲥鱼在我国很多河流流域中已经功能性灭绝。这被认为是继白鱀豚和长江白鲟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个坏消息。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现在水产市场上有鲥鱼啊,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可以买到实用啊!其实现在市场上的石油都不是我国产的石油,而是进口自东南亚或者南亚的湄公河、伊洛瓦底江乃至恒河流域和入海口的鲥鱼,另外进口自北美洲的鲥鱼也比较多,吃过这些鲥鱼的年龄大一些的朋友都会发现如今鲥鱼的味道都不如早先产自我国河流中的鲥鱼,但是很无奈,如今水产市场上基本上是没有一条产自我国的鲥鱼的。所以,对很多年轻朋友来说,我国的鲥鱼是从未遇见,听闻已是传说。
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长江口下游的鲥鱼常年产量都在50万千克左右,1974年时曾高产达157.5万千克,之后开始逐年减少,至1985年仅有3万千克,进入90年代近乎绝迹,其趋于灭绝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是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加上捕捞强度过大、尤其是对幼鲥鱼的过度捕捞,使得鲥鱼趋于灭绝,我国也曾经提出并实施过鲥鱼保护计划,比如开展鲥鱼人工授精、卵孵化及仔鱼培育的研究,1987年3月起还曾对长江鲥鱼实施过短期(3年)禁捕规划,但长江鲥鱼资源濒临枯竭的现状仍无明显改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国渔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国渔业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