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数据

玉米2024-12-23 20:54:0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

玉米赤霉烯酮国家限量标准,根据我国《GB13078.2-2006饲料卫生标准》要求:配合饲料、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不超过500 μg/kg 。

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数据

根据2011年最新出台的《GB 2761-2011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要求,谷物及其制品中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应低于60μg/kg。根据正在修订的《饲料卫生标准》,最严格的仔猪、青年母猪配合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为100 μg/kg。

此外,法国规定谷物、菜油中玉米赤霉烯酮ZEN允许量为200 μg/kg;俄罗斯规定硬质小麦、面粉、小麦胚芽中玉米赤霉烯酮ZEN允许量为1000μg/kg;乌拉圭规定玉米、大麦中玉米赤霉烯酮ZEN允许量为200μg/kg。可见,各国已逐步认识到玉米赤霉烯酮给动物及人类带来的危害,但还未达成一致的限量标准。

谁知道粮食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是什么?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是怎么产生的?

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

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镰刀菌在玉米里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实际上不止玉米会有,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都会存在。这种真菌会破坏营养成分,影响口感,超量还会引起人和牲畜中毒,在国标中也规定了必须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这种真菌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gb2761-2010国家标准?

这是一个食品安全方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GB2761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前在使用的版本是GB 2761-2017。

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1 、黄曲霉毒素 M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 A 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

该标准中的真菌毒素是指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

可食用部分是指食品原料经过机械手段(如谷物碾磨、水果剥皮、坚果去壳、肉去骨、鱼去刺、贝去壳等)去除非食用部分后,所得到的用于食用的部分。

更详细内容信息可查阅该标准。

玉米赤霉烯酮如何溶解?

玉米赤霉烯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溶解消失

因为玉米赤霉烯酮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降解,也可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被破坏掉。

此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高温烘焙、紫外线照射等)和化学方法(如添加抗氧化剂等)来降低玉米赤霉烯酮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消除玉米赤霉烯酮需要非常谨慎,以免引起二次污染和食品其他物质的破坏。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品种的玉米,在种植和收获的过程中要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以减少或消除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