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玉米粘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玉米粘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夏天高温,导致大部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较轻,达到防治指标的农作物面积不大,不需要进行防控,使其粘虫越冬种群数量相对较高,为大发生提供了虫源基数。
(2)近几年年气候条件适宜粘虫的生长与发育,为大暴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今年全国雨水充沛,不但有利于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的生长,也有利于禾本科杂草的生长,今年小麦生长季节,黄淮海等地的粘虫量较常年高,由于在小麦上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小麦病虫害包括在小麦上的粘虫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粘虫也危害禾本科杂草,其茂盛的杂草为粘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境。
粘虫,具有远距离迁飞和集中爆发为害特点,主要发生于小麦、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上。
玉米粘虫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为害症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暴食时,可吃光叶片。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螟和玉米粘虫是玉米的两大主要害虫,两种害虫在玉米田常同时发生为害玉米,同属鳞翅目,但它们危害玉米的方式却不一样,现将玉米螟和玉米粘虫的区分办法介绍如下: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
玉米粘虫: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剃枝虫、五色虫。
形态特征
1、 幼虫
玉米螟:老熟幼虫体长20-30mm,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颜色有浅褐、深褐、灰黄等多种,中、后胸背面各有毛瘤4个,腹部1—8节背面有两排毛瘤,前后各两个,腹足趾钩3序缺环。蛹长15-18毫米,黄褐色,长纺锤形,尾端有刺毛5-8根。
玉米螟幼虫
玉米粘虫:幼虫头顶有八字形黑纹,头部褐色黄褐色至红褐色,2~3龄幼虫黄褐至灰褐色,或带暗红色,4龄以上的幼虫多是黑色或灰黑色。身上有五条背线,所以又叫五色虫。腹足外侧有黑褐纹,气门上有明显的白线。蛹红褐色。
玉米粘虫幼虫
2、成虫
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毫米,翅展20-30毫米,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之间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
玉米粘虫: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前翅有两个土黄色圆斑,外侧圆斑的下方有一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一小黑点,翅顶角有1条深褐色斜纹。
郁青358是抗粘虫郁青358由于叶片较长,表面有较厚的绒毛,造成抗粘虫不适宜在该品种上产卵,有效降低了玉米螟的发生几率。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唯一一个非转基因抗虫玉米新品种。
郁青358黄淮海地区夏播,平均株高260厘米,穗位高94厘米,茎秆粗壮弹性好,根系发达,气生根多层,抓地牢固,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不易发生倒伏。适合机械收获。
东北部分地区发现玉米粘虫,应该如何防治?
今年东北的玉米可谓是多灾多难,刚防完旱啊不久,这又来了玉米粘虫。最近笔者下乡时到地里看看苗情,但发现有一些地块里粘虫数量挺多,并且大部分在2~3龄,否则到3龄以上就不好治了。
玉米粘虫发生的主要原因:粘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也叫行军虫,以幼虫危害作物为主,主要危害玉米、小麦、高粱等合谷类作物。3龄以后进入暴食期,较短时间就可吃光叶片,导致减产或绝收。一般温度在19~25适合产卵,当低于18度或高于35度刚孵化的幼虫成活率严重降低,相对适度在50~80%比较适宜发生。今年入夏以来温度不高不低,十分适合粘虫发生。
对粘虫的防治:早期发现粘虫成虫时就要采取措施灭杀成虫,当本地越冬成虫出现和外来成虫迁飞落地时,要采用杀虫灯诱杀成虫,减少虫源,降低产卵量。当幼虫发生时,可选用2.5%的敌杀死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兑水喷雾,如果虫龄较高,发生严重,可选用高效氯氟氰菊酯40~80毫升或者48%的毒死蜱30~4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也可用菊酯类杀虫剂+甲维盐兑水喷雾。
总之,发生玉米粘虫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本着治早治小的选择,及时防治,降低虫害带来的损失。以上是“田埂花开”的个人想法,仅供参考。如果喜欢请关注本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玉米粘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玉米粘虫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