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稻曲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水稻稻曲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稻曲病最佳防治期是水稻孕穗期至破口期,该阶段是稻曲病侵染高峰期,在水稻破口之前7天防治效果最好。
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均下降,至水稻破口期施药防效为零,可以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兑水50-75千克喷雾防治稻曲病。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感染病毒,简称青花病,黑粉病,对水稻产量有直接的影响,质量变差。
稻曲病发生规律,种子带病,使用肥料,氮肥的比例偏高,尤其是气候条件,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遇上连续阴雨,气温高,湿度大,最容易感染和发生稻曲病。
稻曲病得防治方法,选择不带病的水稻种子,催芽的时候要进行种子消毒,合理施肥,基肥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科学管水,田间以浅水露田为主,由其在水稻生殖生长阶段,注意水稻的长势,在这个时期,水稻一定不要贪青,如果有贪青的现象,要偏施绿化钾,开沟重晒,晒到禾苗倒黄为止。
稻曲病的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到稻曲病发生了,再施药,就已经造成损失,预防的最佳时间,水稻的生殖生长第七期,也就是破口期,用粉锈灵,横扫千菌,兑水均匀愤施,可以增加防止稻飞虱,纹枯病的农药,效果会更好。
抽稳灌浆期,不要灌深水,以湿润为主,用磷酸二氢钾,粉秀灵兑水愤施,增加千粒重,确保万无一失。
水稻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世界上种植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我国仅次于印度,但产量却是第一,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因为我们有"水稻之父"一一袁老。
水稻稻曲病是近些年来危害程度逐年加重的一种病害,在我国的南北稻区都有发生。此病危害谷粒,造成空秕率上升,千粒重降低,产量下降,在大发生时可引起较大损失。
一,发病症状
稻曲病刚发生时,可见稻壳合缝处露出淡黄色块状物,逐渐膨大,发展到包裹整个稻壳,病粒比健康粒大3–4倍,成为由橙黄色变为黑绿色,近球形,表面平滑的菌块。每穗病粒少的1–2粒,多的10余粒。
二,发病规律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是在稻田地面或病粒上越冬,借气流传播,侵染稻穗花器和幼谷。如果在水稻的抽穗扬花期,遇到多雨,高温,高湿适宜发病的天气,发病率特别重。
再就是氮肥用量过多,或者是灌水不合理,都会造成水稻的贪青晚熟,加重稻曲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稻曲病的防治应以综合防治为主。
1,选用抗病早熟品种和无病种子。
2,种子处理。可以用3–5%的石灰水浸种12–24小时,用0.5%的硫酸铜溶液,或者是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2小时。
3,施肥应以底肥为主,早施追肥,控氮增磷增钾。
4,在水分的管理上,要适时分次晒田,阴雨期间排水落干,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形成不利于稻曲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5,药物防治,可在水稻始穗期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等,在水稻破口前5–7天进行叶面喷雾,10天后再用药一次。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在水稻孕穗期和始穗期各喷一次。
水稻易感品种,后期生长茂盛嫩绿的,以及杂交稻制种田在抽穗前5–7天如果遇雨,则必须喷药防治。
总之,水稻稻曲病在选择好抗病品种,种子消毒处理,注意肥水管理,合理施用氮肥,适时用药防治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出现大发生的现象。管理上要时常观测水稻田间病情,发现病害,及时用药,可很好的控制稻曲病的发生。
稻曲病是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病害,一旦发生,用药无法挽救。一般在水稻抽穗扬花时遇多雨、低温极易感病,长出一粒粒“丰产果”,病粒比正常稻谷大3-4倍,颜色初呈橙黄,后转墨绿色或橄榄色,包裹颖壳,近球形,前期表面光滑、后期变皱开裂,散布墨绿色粉末状的厚垣孢子。
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病菌含有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若少量发病,可不必用药进行处理,若发生量比较多则需要用药处理,打掉病粒,可在稻曲病病粒80%以上露出淡黄色小菌块,一定要注意掌握好这是时期,使用27.12%碱式硫酸铜50-60毫升/亩或46.1%氢氧化铜20-30克/亩喷雾,能使菌块在晴天时干缩、脱落,可以打掉50%-70%的稻曲病病粒。注意不要在早晨有露水或雨后刚停时、中午高温下施药,建议在下午5点后用药。
稻曲病的防治一定要抓好破口前5-7天用药预防,易感病品种还要在始穗期施药一次,可选用的药剂有:苯甲·丙环唑、肟菌酯·戊唑醇、苯甲·嘧菌酯、噻呋·己唑醇等药剂进行防治。
预防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宜密植栽培,平衡施用氮磷钾肥、增施硅锌肥,适时晒田,齐穗后干湿交替。
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稻曲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俗称青粉病、谷花病、伪黑穗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
防治方法:消灭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粒烧毁,秋收后深耕翻埋病菌,避免在病田留种。合理肥水,测土配方施肥,增强稻株抗病能力;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做到干干湿湿。ƒ药剂防治,水稻破口前3~5天,亩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25毫升、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防治。
稻曲病,是水稻病害的一个异类。在穗部发病,形成穗部籽粒肿胀、外部包裹着呈现金属光泽黑绿色的孢子层。而且,稻曲病的传染和蔓延能力是比较强的,对当季以及下季的水稻产量和品质有着严重的影响。
稻曲病,是在水稻抽穗后发病的病害。稻曲病的孢子主要是在土壤和秸秆中留存,直至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开始萌发、繁殖、向四周扩散侵染水稻植株。而且,只要是发生稻曲病的地块,所有的水稻籽粒都有携带病菌孢子的可能性。
稻曲病主要是在水稻破口期侵染水稻的稻穗而发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农技专家都推荐在水稻的破口期前后喷施杀菌剂防治稻曲病的原因。就是因为破口前后是水稻对病菌孢子侵染抗性最低、最敏感的时期,也是侵染、发病几率最高的时期。
对于稻曲病的防治,除了种子处理之外,就是大田病害的防治了。可以选择在水稻的破口期喷施春雷霉素、井冈霉素、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对于秸秆和土壤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秸秆焚烧或者秸秆离田,以及稻田的深翻和休耕等也能减少秸秆和土壤中残留的稻曲病孢子数量。但是,一旦水稻发生稻曲病,就只能控制而不能治愈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稻曲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稻曲病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