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水稻2024-10-05 15:39:48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水稻苗床细菌性褐斑病怎么防治?

1. 使用种子处理剂进行无菌处理,消除病原菌,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用什么药效果好

2. 在苗床周围设置防护带,防止病原菌侵入。

3. 加强营养,合理施肥,适度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提高水稻的抗病性。

4. 注意苗床排水良好,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防止病原菌在过湿或过干的环境下滋生繁殖。

5. 及时发现患病苗,采取物理方法清除,如剪除患病部位,烧毁处理,消灭病害的来源。

6. 在传统农药防治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使用生物制剂等低毒、高效的绿色防治手段,如枯草芽孢杆菌等。

细菌性褐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水稻病害,在水稻苗床生长期间很易发生繁殖,很容易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除了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外,还可加强水稻的管理,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后,可以从苗床无菌处理、加强营养、生长调节、排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防治,如此才能更好地控制这种病害,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

防治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 种植前,保证土壤基础肥沃,排水良好,不含有病原体。
2. 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3. 对苗床进行消毒处理,使用稀释的甲基多巴松溶液进行喷洒或浸泡消毒。
4. 发现病菌后第一时间将病株拔除,深翻土壤,消毒处理。
5. 及时进行喷药,使用铜制剂或其他杀菌剂进行喷洒。
需要注意的是,依靠单一方法进行防治通常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应该综合使用多种防治措施,从多个方面角度进行干预处理,才能更好地降低苗床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生率和危害效果。

水稻叶尖干枯呈铁锈色是什么原因?

水稻在插秧缓苗进入营养生长期以后,受天气温度、土壤环境、人为的水肥管理等因素影响,会导致一些生理性病害和各种病菌侵害的出现。

例如当水稻受到赤枯病、细菌性褐斑病、稻温病、这些病害侵扰时都会在水稻的叶片上表现症状,出现各种锈斑和斑点。

在生产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叶片发生病害的时间、位置、形状来判断病害的种类以及原因。

吡唑醚菌酯能治水稻白叶枯病?

能。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

吡唑醚菌酯可以防控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 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对黄瓜白 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 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 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的效果。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是什么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是什么病?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也叫细菌性鞘腐病,是一种水稻生产上的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叶鞘、茎、穗及小枝梗。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褐色水浸状小斑点,随着发病的严重,逐渐扩大,变成纺锤形或者是不规则形的条斑,病斑颜色为赤褐色,有水浸状黄色晕圈,病斑的中心变成灰褐色,病斑能够融合形成大条斑,导致叶片局部坏死。而且由于病害从叶尖部发展,所以整体观察,会呈现出水稻普遍红尖的现象。

叶鞘发病多发生在剑叶叶鞘之上,发病初期为赤色的短条状病斑,后期也可融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病斑的中心也会变成灰褐色。如果水稻抽穗前剑叶叶鞘发病严重的话,会导致水稻抽不出穗。如果已经抽穗的话,病害多表现在新抽穗的颖壳上,病斑为褐色圆形斑,严重时会深入米粒,病状与稻胡麻叶枯病相似,但会有菌脓出现。

防治方法:

1、对水稻种子做好检疫,选用无病的品种和抗病性比较好的品种。

2、做好肥水管理措施,平衡施肥,避免氮肥过多过晚,施行浅水灌溉。并结合管理措施将稻田周边的杂草清理,减少致病菌的来源。

3、药剂防治:50%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5~50克/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施、40%三氯异氰脲酸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均匀喷施、25%叶枯宁可湿性粉剂、3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

骏景——殷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又称细菌性鞘腐病,由假丁香单胞杆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于黑龙江、吉林等水稻主产区,在长江流域也可见,近些年由偶发性局部危害变成了常发性病害。下面与大家聊聊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于水稻叶片、叶鞘和穗部,不同部分症状有所差异,整体上都可看到褐色的病斑。

叶片发病有红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线,随着病害扩展,病斑常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侵染部位会干枯坏死。

叶鞘发病多见于剑叶叶鞘,病斑呈赤褐色,水渍状,短条形或不规则形,后期叶鞘枯死,严重至稻穗不能抽穗。

在抽穗之前发病后不注意防治,抽穗后在稻谷的颖壳上有近似深褐色的斑点,形成褐变穗或褐变粒。

病害多发生于遇强风、大雨后,稻叶受伤细菌性病害易侵染,病菌可借风、雨水传播,灌溉水也可传播,导致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发病速度快,传染面积大。一般氮肥偏大、栽植密度大或选用易感病品种,容易发病重。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防治措施

要重视该病的发生后及时治疗,在大风大雨后注意到田间观察,一旦发现病斑,应及时选用噻菌铜、春雷霉素、噻唑锌、氯溴异氰尿酸等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打药时要注意先喷发病区域的外围,逐渐向发病中心包围,发病中心要重喷,发生一片打一片,隔用-7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3次。另外需要注意发病后禁止串灌、大水漫灌,防止病情扩展。

除做好防治外,还应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预防该病的发生:

1、选用较为抗病的品种,不同品种对细菌性褐斑病的抗性不同,品种要做好消毒浸种处理。

2、合肥肥水管理,忌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磷钾肥和硅锌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适时晒田,孕穗至抽穗灌浆期保持浅水层。

3、在大风大雨来临前,重视水稻抽穗破口期用药预防,可降低稻瘟病、细菌性褐斑病等病害的发生流行。

云众地服务宗旨:帮助农民科普种植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种植的难题。更多种植技术知识,欢迎关注【云众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细菌性褐斑病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