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隅水稻,察隅水稻介绍

水稻2025-04-20 13:11:01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察隅水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察隅水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题大林寺桃花》。全诗如下:

察隅水稻,察隅水稻介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要理解这首诗,关键要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了解这个大林寺在何处,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首诗和白居易的其它诗一样,都明白易懂,但也看到一些朋友在解释这首诗的时候,并不那么精准,原因是:

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大林寺在何处?大林寺:在江西庐山大林峰上,为晋僧昙诜始建。大林寺和西林寺,东林寺合称庐山"三大名寺"。大林峰的具体海拨高度没有查出数据,估计在1300米左右。

第二个问题是白居易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 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创作时间为元和十年秋。江州: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市区的海拔高度在20米。

第三个问题是白居易这首诗中的“四月”指的是传统历法,相当于现在公历的5月,也就是初夏时节。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了解了以上的背景信息以后,我们再来理解这首诗。这首诗写的是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内,初夏时节游历庐山大林寺的一个随感。因为江州与大林峰有1300米的高差,按照自然规律,两处的气温差有6至8度。在江州时序是初夏季节,而在山上正好相当于阳春时节。所以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之说了。

其实在这个季节上庐山的确就这个感觉:有一次我五一时上庐山,山下见不到映山红的影子,而山上正是映山红盛开,要说游庐山最好的季节就是初夏。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是说:人间四月百花凋落了,大林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当然这里的“人间”是指山下,但也可有字面所讲的“人间”之意,因为当时的人们的思想中多少都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比如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这个自号很明显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伤春惜春也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两句是说:我一直为春光归去,无处寻觅而烦恼,想不到春光转到这里来了。

在古诗词中,有很多伤春惜春,比如:黄庭坚这首《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一诗一词共同的地方都是把春光拟人化了,形象化了。黄庭坚的词中之“春归何处”,想问“黄鹂”。而白居易的“春归何处”转到了深山古寺了。

一是,城市、村落与森山的气温差异,导致了各种花卉开放时间差异的自然现象,。即是哲理也是白描。

二是,这里的人间是狭指,是作者写诗时大概的具体的区域,非是整个世界范围。不要误读。

谢谢邀请。为什么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理由有以下三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探讨交流:

第一,这首诗千古流芳的奥秘究竟在何处。众所周知,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中写的前两句,后面两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写作地是在江西庐山。此时,庐山四月的景色自然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白居易才这么说。每年四月份,山区的景色、气候和平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比如喜马拉雅山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但到了海拔3 000米处,气温突然下降、雨水大量减少,只能种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如果在山顶,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草木稀疏、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理解,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这是我的理解。

第二,寺上桃花始盛开是由垂直气候决定的。从我上面描述中可以知道,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就是因为“山地气候” 的缘故。住在山里的人都知道, 山区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会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再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大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天庐山的“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第三,本诗平实典雅,情趣盎然。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都没有深奥奇特之处,但如果细细研读,就会发现看似简单、平淡的描述,却意境深邃,富于情趣。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遥相呼应,纪事写景,感情思绪跳跃 。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好像有脚转来躲去。

这首诗从侧面告诉我们,任何作品都需要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接地气”的作品,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写出的这首诗才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感染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察隅水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察隅水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