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灌浆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水稻灌浆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补施粒肥
合理灌溉。灌浆期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间隙灌溉,即上水后自然落干1~2天再灌水
抓好“四防”。防治病虫害。这时期主要病虫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
问:在南方既有单季稻又有双季稻,该怎样合理施肥?
专家:单季稻的生育期较长,产量较高,一般要生长90~120天,亩产500公斤以上。因此施肥量相对较高,但基肥氮的比例相对较低,约占50%左右,而且分蘖肥和孕穗肥并重。
具体施肥方案是:基肥亩施尿素8~12公斤或碳酸氢铵20~3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也可以施用复混肥,亩施30~40公斤。基肥在插秧前整地时施入。追肥分两次,插秧后10~15天施入分蘖肥,亩施尿素8~10公斤,插秧后35~40天施孕穗肥,亩施尿素10~12公斤或碳铵25~35公斤。
问:单季稻是指一年只种一茬的水稻,那么双季稻又该怎样施肥呢?
专家:双季稻又分前茬早稻和后茬晚稻。在施肥上要注意两点:一是把两茬作为一个整体,将磷肥主要给前茬,钾肥主要给后茬。二是与单季稻相比,双季稻生育期较短,一般不超过90天,产量较低,亩产多为400~500公斤。所以施肥量比单季稻少。由于生育期短,养分吸收高峰相对集中而且提前,所以要重施基肥和前期追肥。孕穗肥可以适当少施,或只喷施一些叶面肥。具体方案是:基肥亩施尿素10~15公斤,或碳铵30~40公斤,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25公斤,氯化钾8~12公斤。插秧后10~15天,施分蘖肥,亩施尿素5~10公斤或碳铵15~25公斤。插秧后30~35天,酌情施孕穗肥,亩施尿素3~5公斤,或者喷施两次叶面肥,叶面肥浓度:尿素0.5%至1%,磷酸二氢钾0.2%~0.3%。
问:我国南方和沿海地区七八月份高温多雨,正值水稻籽粒形成期,对水稻生长和施肥是否有影响?
专家:连续高温多雨影响水稻灌浆,籽粒不饱满,产生“高温逼熟”现象。这不仅造成减产,而且会降低稻米品质。阴雨连天还可能将施在稻田的肥料冲走和产生病虫害。对此建议采取四点对策:首先,连续喷施几次叶面肥,一则可使水稻降温,二则可补充流失的养分。二是加强水分管理,对刚施肥的稻田,要防止跑水;对可能淹没水稻的田块要及时排水;对水稻收后改为旱作的田块,要疏通沟渠,防止田间积水。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四是选择适宜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在双季稻区,早稻宜选择早熟或中熟偏早的品种,晚稻宜在前茬稻适时早播的基础上,选择中、晚熟品种,以便将早、晚稻的齐穗期分别控制在六月底前后和九月初,躲过七八月份高温多雨天气。
能喷苄氨烷醇。
它能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磷、钾、铜、锌、硼等大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将其稀释后喷洒在水稻上,可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加速营养向籽粒的传输和形成,从而提高产量。
补施粒肥。在水稻后期适当施用颗粒肥,有利于高产。颗粒肥料一般喷洒叶面肥,从破口期到灌浆阶段喷洒2~3次,每次每亩用磷酸二氢钾100克、尿素0.5~1公斤、15~20毫升802加水50公斤喷洒在水稻的茎叶上。对于底肥不足的田地,每亩施用2.5至4千克尿素,以促进花芽分化,防止颖花退化。
调节水分。水稻在抽穗、开花对水有严格的要求。应根据条件对其进行深度灌溉,以促进授粉和正常开花。同时,在水稻孕穗期喷施壮穗灵,可以增强作物的生理功能,促进授粉和灌浆。水稻生根后,植物根系逐渐老化,在保证供水的条件下,应增加土壤通风机会,防止根衰叶败。从抽穗到授粉的初始阶段,在田地中存在一定的水层以满足植物的需水量,之后干湿交替,直到成熟。
喷施硼肥。硼肥在开花和结果期的应用是足够的,缺硼田在抽穗期和齐穗期施用一次硼肥,每亩施用100g硼砂或100g光合微肥和50kg水。同时,应用新型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肥料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在制备硼砂溶液时,首先用少量温水溶解硼砂,然后用水稀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灌浆肥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灌浆肥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