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水稻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稻田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移栽水稻插秧前施入本田的肥料称为基肥,一般在翻耕整地前施入或泡田前施入。
移栽水稻插秧后施用的肥料统称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粒肥。插秧后不久(一般3-15天)施用的肥料称为分蘖肥,主要目的是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尽快达到预期穗数。穗肥在拔节前后施用,主要目的是增加颖花数,促根壮秆,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与贮藏。晚穗肥还有保花作用。粒肥是指抽穗至齐穗期的追肥,主要作用是延长绿叶功能期,防早衰,增加粒重。目前生产上采用较多的几种高产施肥方案有:
(1)前促中控施肥法
基肥占总肥量的70%~80%,追肥分分囊肥和穗肥。在分囊末、穗分化开始控制施肥。所谓“攻头、保尾、控中间”。这种施肥法穗、粒并重,既争穗多,又增粒多。
(2)均衡施肥法
1/3氮全层基施(秒前施入,混在0~20cm耕层),1/3氮肥在返青期表施促蘖,1/3氮肥在颖花分化期施入,减少颖花退化,保花。
(3)深层施肥法
30%氮在插秧前秒混全层或插后7~10天深施于5~7cm土壤。穗分化开始时施入余下的70%,深施到12~15cm土层。此法肥料利用率高,比表施节省氮20%,水稻长势稳,成穗率高,茎节短粗,上部叶片大,叶色深,粒多粒饱。
(4)V字型施肥法
类似于前促中控施肥法,60%的氮肥用在分囊始期,穗分化开始前后10天控水、控肥,抽穗前18天(颖花分化期)施入余下的40%氮肥。此法前期重施氮肥,使水稻分乘充分发挥以确保必要的穗数,后期施氮则提高结实率,使粒大粒饱。
1、水稻绵腐病。苗期基部出现白色绵毛状物,真菌性病害,水稻烂秧。
2,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插后1周至乳熟期,根基部黄褐色至黑色死亡、腐烂、无虫伤(飞虱、螟虫)和病害(纹枯病、菌核秆腐病)危害症状,闻有腐烂臭味。
3,水稻根结线虫病。危害须根根尖,形成根结,严重时地上部矮化,发黄。病苗叶色变淡、纤弱,分蘖期根瘤数量大增,症状更显著,植株矮小,根短、叶片均匀黄化,茎杆纤细,分蘖力减弱。
4,水稻旱青立病。因干旱、水供应不足、或天气聚冷聚热,秧苗、植株青枯死亡,生理性病害。
多谢头条君!水稻及小麦都有一种病害,叫“白叶病”(或者白化病),它是叶绿素缺乏症,主要是气温低、连阴雨天气阳光寡照,水稻代谢、循环、呼吸、蒸腾、光合作用受抑制,叶绿素无法生成形成的,个别植株叶片白化可以不采取措施,但白化严重了,就要采取防治措施,否则,水稻免疫力、抗逆性会下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
白化病大多发生在早稻种植上,因为水稻栽插后,仍然有“倒春寒”天气发生,以及连阴雨天气频繁发生,水稻容易叶片泛黄、泛红、泛白。通常情况下,只有几片叶片白化,只要天一放晴,叶片会恢复绿色。如果气温偏低、天气又连续难以放晴,就要采取措施。可以叶面喷雾叶绿素,农民养蚕的蚕粪中含有叶绿素,可以溶解过滤后叶面喷雾水稻。另外要加强田间管理,可以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15公斤,叶面喷雾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脂,氨基酸等。叶片白化可能还是病,象纹枯病、叶瘟病、叶枯病早期症状可能叶片变白色。因此,在水稻叶片白化后,还要叶面喷雾杀菌剂。用10%多菌灵、10%甲基托布津、10%代森锰锌各25克兑水10公斤叶面喷雾防治一下。要加强田间光照,增温保温。只要天放晴了,白化现象会逐渐消失。
在我们当地连续半个月不出日头是常见的现象,水稻、小麦、玉米苗期都有可能白化,但只是少量叶面白化,农民一般不会采取措施。水稻芽为什么是白色的?就是因为没有光照,叶绿素无法生成。我们在田间劳动时,也会发现叶鞘内嫩芽也是白色的,同样的道理,也是没有光照,叶绿素无法生成,当水稻播种后48小时,叶片就泛青了,农民称之为“青头”,就是因为水稻芽开始接受光照,生成叶绿素的原因。叶片白化,7天内没有光照可以不用采取措施,但超过7天就要查明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措施,避免水稻生长发青不良。我们在学校《生物》课上,学过植物叶绿素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水稻白化可能是阳光寡照了。另外,气温低水稻滞长也有可能叶片白化,水稻适合生长温度在20——35摄氏度之间,低于15摄氏度会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影响叶绿素生成,因此,在种植水稻时,合理安排好种植时间,避开高温、低温、连阴雨天气。
水稻叶片白化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只要有阳光,会自癒的。但病毒感染必须要用杀菌剂防治,否则,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清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清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