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杂交水稻难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杂交水稻难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灌浆期的时间太短了。 很多人说南方籼稻的中早晚稻的淀粉有区别,什么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不同引起的口感差异。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在于早稻的灌浆时间太短。 早稻的灌浆期处于南方较为炎热的阶段。而且,在水稻栽培中对这个情况有一个名词叫做“高温逼熟”。这也就意味着早稻的灌浆期短是因为高温的原因。灌浆期的温度比较高,灌浆的速度也快。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在颖壳内部快速的无规则积累,淀粉分子间排列较为混乱。灌浆速度这么快的水稻能好吃吗? 而对于中晚稻来说,灌浆期的温度相对低,灌浆速度相对也要慢一些。这样,淀粉分子在籽粒中有序、紧凑的排列,有些和东北粳稻的灌浆相似。
除此之外,早稻确实口感差,这种说法是对的,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温度和日照条件造成的。早稻苗期温度低,扬花结粒期阴雨天多,整个生长期温度日照条件都不好。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二是生长期不同。早稻生长期90天,中稻120天,晚稻150天。生长期越短,是不是品质越不好? 三是不同条件下合成的淀粉结构不同。早稻直链淀粉含量高,中晚稻支链淀粉含量高。直链淀粉口感差比较硬,支链淀粉口感糯软。
胭脂米是稻米的一个传统品种,属于红米。而红米在西南一些地方至今仍然被当地农民种植,比如云南哈尼等地。这一类稻米品种的某些营养物质被认为要比一般大米更多,而且由于生长期较长,风味物质累积多,口感可能更好些。当然这也有个人的主观感受在里面。就比如你吃到某种“富硒”食品,可能会感觉更好些。不过所谓“富硒”我觉得是个商业炒作概念——在此不多讲这个了。
说回杂交稻。杂交稻的特点是高产、抗逆性好,目前在全国种植面积接近一半,还并非“一统江湖”。杂交稻的推广,与近三四十年国家的粮食生产导向有直接关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的是中国粮,也就是要确保安信安全保持较高系数、尤其是口粮、更尤其是大米这种食用人群最广泛的粮食品种。
追求大规模高产品种和对传统品种曾经确实是一对难以避免的矛盾,这要历史地看待。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一亩地多打几十斤粮食是最重要的,口感和品质就不那么重要。但随着时代进步、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如今品质、安全成为主导。这也将影响到育种的目标倾向。这种社会变化、市场需求变化将是今后影响农业科研和生产导向变化的主导力量。
再说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由于中国是水稻的原产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稻谷资源,在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机构,都保存着大量种质资源,这些物种保护一是为了留存活性的水稻品种,二是也为今后的水稻育种提供资源。所以,市场上没有某种品种是市场的选择,跟这个品种本身的存在不是一回事。
再多两句:像工业、服务业一样,农业生产也有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总是最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得以兴盛,其它则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从生物多样性角度讲,农业并不是个“生态”产业。这个特征在农业的几乎所有产业都如此,比如生猪,过去好吃的一些传统品种,如金华两头乌,因为生长期长、出肉率低,被“大三元”挤占一隅。不过如今又有所回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杂交水稻难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杂交水稻难吃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