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了原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这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
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次年10月测产,海水稻开始广为人知。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并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成立中国首个耐盐碱水稻区试协作组
“海水稻”其实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据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技术处处长王克响介绍,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海边滩涂生长,是在“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但“海水稻”生长的地方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
虽然“海水稻”暂时还不能生长在海水里,但我国有大量的海滩和内陆盐碱地,这里将是“海水稻”的用武之地。据了解,我国目前有3500多万亩沿海滩涂、15亿亩内陆盐碱地。王克响说,海水的含盐度为3.3%—3.5%,目前中心培育的“海水稻”用0.3%—0.6%调制海水灌溉,随着“海水稻”研究的继续推进,期待能够用更咸更碱的水灌溉。
“海水稻”吃起来味道如何?“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咸,其次有很多品种的口感也很好。”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育种工程师邹丹丹说,他们试种很多种“海水稻”材料(未审定成为正式品种前称之为材料),有的耐盐碱性好,有的口感好,有的抗虫害好,研究试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杂交等手段集取各家之长,优中选优,最终选择培育出优质的“海水稻”品种。
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白泥地实验基地有12块试验田,与普通稻田里整齐划一的苗势不同,这里有的高、有的矮,有的稻穗已压弯了穗枝,而有的却枯萎发黄,稻粒稀疏。据介绍,这里试种了1000多个材料,其中有312种为耐盐碱的“海水稻”材料。
“每一种的种植面积只有约2平方米,因此长势也不一样。”正在试验田里查看“海水稻”长势的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科研管理处育种工程师杨红燕说。
杨红燕戴着大草帽、穿着雨鞋,是一名去年刚毕业的博士。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许多工作人员都是博士,看着很年轻但已是技术研发骨干。
“无论刮风下雨,每天都会来这里看苗情、测盐分,记录它们成长的点点滴滴。”杨红燕说,虽然天天风吹日晒,但却有满满的成就感。“这些水稻材料都很珍贵,我们天天就像照顾小宝宝一样照顾它们,看着它们长大成熟。”
笼。海水稻亩产量最高是6σ舟左右。近些年。我市沿海地区搞起了闺海造田。並利用这些围海造出的海田来栽培海水稻。並取得成功。由于海水稻受水质影响。水中含有适量的盐分。所以要想取得海水稻栽培成功。必须选择耐盐水稻品种连行种植。同时还要经常更换田问积水。用以降低水巾盐分含量。当然在海水中栽培的海水稻。能获得亩产6σσ斤左右的产量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最高亩产691.8公斤!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4‰盐度下耐盐常规稻产量实现新高度。10月11日上午,在该中心育种试验基地9号田块种植的两种耐盐碱常规水稻材料小面积测产验收完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