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单晚,水稻一般单产

水稻2025-04-08 21:14:06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稻单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水稻单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晚季水稻什么时候打药?

晚稻分别在禾苗移栽后、拔节期初期、破口期、扬花期这几个时候打药。这几个时期是卷叶虫、钻心虫、稻飞虱、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高发期,应对症用药,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

水稻单晚,水稻一般单产

禾苗移栽后15-20天或直播后20天、水稻分蘖末期、水稻破口期、水稻穗期各打一次农药。

晴天上午9-10点或者是下午4-6点之间进行喷药效果最佳,傍晚露水上来后不建议喷药,药效不佳。若喷药后3个小时内出现降雨,则需要重新喷药,否则药效不明显。

一年只种一季稻是晚稻谷吗?

一年只种一季们稻称为单季稻,而称为晚稻的是双季稻,双季稻有早稻和晚稻,早稻在6月份播种到8月份收割,晚稻在8月份播种在10月底收割,而单季稻在6月底播种到10月底收割,现在单季稻产量很高,亩产在千斤以上,但晚稻产量低一点。所以现在基本上都种单季稻

早谷米和晚谷米有什么区别?

1、生长期不同:早谷米的生长期短,只有80-120天。晚谷米的生长期较长,有150-180天。

2、外观不同:由于早谷米生长期短,水分不足,收割时并未熟透,所以早谷米有很多实白色的米粒,看起来比较粗糙,缺乏光泽,米质疏松。晚谷米生长期长,米粒成熟度高,营养物质的积累更多,所以米质结构紧密,米粒的晶质特征好,透白且有光泽。

3、口感不同:早谷米相较于晚谷米小碎米更多,且黏性小、吸水率大、糊化后体积大。用早谷米煮熟的饭,吃起来干硬,容易饱腹,但口感较差。

中稻黄兜叶与叶尖是啥原因?

一、施肥片面,偏缺元素造成的叶尖发黄,每一块田里的土质不一样,或许施肥时,只偏重于某些肥料,而忽视了某些方面,如缺钾、缺锌等。

在缺钾的情况下,稻禾开始生长缓慢、稻禾矮小,分蘖数量少,叶片挺直,新叶没有光泽,老叶顶尖发黄。

在缺锌的情况下,稻叶会变窄,老化较快,新叶生长速度缓慢,新叶片细窄,叶下部成褐色。

二、施药不恰当,剂量超标,兑水较少造成药害叶尖发黄,如果药害严重,整个叶片都会变色,斑点、焦灼、黄化,有的甚至会整棵枯萎致死。

三、移栽时插的深,根部弯曲朝上,使水稻的根系生长受阻,叶尖发黄。

四、根部中毒,田里有基物质没有完全腐烂,遇高温日晒,会发酵产生沼气一样的东西,致使稻根中毒发黑,白根少,会使稻叶发黄。

五、病菌引起稻叶尖发黄。如叶瘟、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等。

六、施肥过多,如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过量引起的黄叶。

七、生理性早衰引起的黄叶 。有些品种的水稻在生长后期,其根系活力衰退,或因脱水,或因脱肥,使其生理早衰而引起的黄叶现象。

八、天气干旱缺水、肥力不足引起的叶尖黄色。

九、大风引起的稻叶尖发黄。长时的大风,稻叶互相擦伤,叶尖变黄。

十、冷空气造成的叶尖发黄。在水稻(单晚和晚稻)的后期,时有冷空气南下,稻叶受冷空气侵袭,稻叶尖发黄。

水稻赤枯病是缺钾引起,叶尖发黄,并有褐色细小病斑。原因:土壤缺磷、钾肥田块容易发病;高温高湿气候条件容易发病。根系不好,长期保水田块容易发病。干旱缺水田块容易发病。

可能是气候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喷施药剂引起的。

单晚水稻什么品种既高产,米又好吃?

今天为大家推荐三个优质稻金奖品种

野香优航1573、嘉丰优2号、美香粘2号米质最好的是美香粘2号,三次获得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产量最高的是嘉丰优2号,在江西创造单季稻某产超2000斤的记录。

这三个品种的米饭都好吃,谁个人口感偏好选择野香优航1573美香粘2号是丝苗米的粒型及口感,嘉丰优2号是籼梗杂交稻综合籼稻、梗稻的口感。煮饭后蓬松清香、不粘牙。根据我们多年的种植经验看,嘉丰优2号的株高很高、抗倒性强、抗病性好,最适合土壤肥力中上的肥田种植,干果产量达一千五六百斤没有问题,适合在江西、浙江、安徽等地作一季稻种植。每亩种植效益最好。野香优航1573的产量稳。

在江西、湖南等地,作双季晚稻种植,一般亩产1100斤左右,稻谷价格高,每亩效益比普通稻谷好。该品种是野香优系列中抗倒较好的一个品种,美香粘2号产量较低,一般亩产八九百斤,但价值很高,深受广东的米企和消费者喜欢。稻谷价格最高,在广东种植有优势,江西、湖南等地适合高端大米开发。总之,每个品种都有它的优势,建议农户因地制宜种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稻单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稻单晚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