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突破,杂交水稻突破1200公斤

水稻2025-04-10 06:00:07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杂交水稻突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杂交水稻突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杂交水稻什么时候出来?

杂交水稻问世的时间是1973年。杂交水稻是指将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但同时其优良性状能互补的水稻进行杂交,生产出具有杂种优势的水稻,叫做杂交水稻。中国是第一个发明并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现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有大面积应用。

杂交水稻突破,杂交水稻突破1200公斤

杂交水稻问世时间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2月调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先行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时间?


先行杂交水稻成功培育的时间是在1970年代。由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领导的团队,利用不同品种的水稻进行杂交育种,成功培育出了具有高产量、抗逆性和优质特性的先行杂交水稻品种。这一突破性成果使得水稻的产量显著提高,为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先行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标志着当时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重大突破,也为全球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杂交水稻研发历程?

1、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2、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3、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5、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6、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中国的杂交水稻是如何诞生的?

说到中国的杂交水稻是如何诞生的,当然要说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7年时候,我本人曾赴长沙对袁隆平及袁隆平身边的人进行了数日采访,并写文章详细介绍了杂交水稻的诞生经过,下面就要其中的要点简述如下。

袁隆平 1930 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母亲在教会学校读过高中。外表朴实很像个农民的袁隆平其实是出身于书香门第。袁隆平 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处于湘西大山里的安江农校任教员。

“三系法”的水稻杂交理论

应该说,杂交水稻的理论不是袁隆平首创的。早在1926年,美国人琼斯最早发现了水稻雄性不育现象。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袁隆平2004年获得此奖)。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真正实现杂交水稻的产业化,袁隆平当之无愧立下头功。

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反复查阅各种资料,总结前人的经验方法的基础上,决心采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的方法,来产生大量的杂交种子。

所谓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水稻,只能依靠外来的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水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所谓保持系,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代地繁殖下去而不会绝种。

所谓恢复系,也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袁隆平与助手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做早期研究

在这里,找到理想的雄性不育系水稻,是问题的关键。

在海南三亚找到“野败”!

从 1964 年到 1970年,袁隆平在这个思路指导下,付出巨大努力,找到了 6 株水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用1000 多个品种的常规水稻,与最初找到的雄性不育株及其后代进行了大量杂交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始终不能找到一个能使它们的不育后代 100%保持不育的水稻品种。

付出了无数艰苦努力,袁隆平意识到,他们所用的杂交材料,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近,如果再把杂交材料的亲缘关系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效果也许会更好。

功夫不付有心人,在经过好几年的艰辛求索之后,1970 年秋天,袁隆平带领的助手李必湖和海南三亚的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南红农场附近一片沼泽地中,找到了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稻”。袁隆平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野败”。后来的试验表明,“野败”在保持雄性不育功能方面有巨大的优越性,为杂交水稻研究起到了突破作用!

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现场

此后,又经过一系列艰苦努力,袁隆平相继找到了“野败”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在 1974 年,育成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南优 2 号”。1976 年,杂交水稻在湖南乃至全国推广,当年推广杂交水稻 208 万亩,增产幅度全部在 20%以上,人称“第二次绿色革命”就这样开始了。

无私分享带来遍地开花

更令人称道的是,袁隆平从来不把杂交水稻的初步成功当成个人的学术秘密,而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全国同行,目的只有一个: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

1971 年春,“野败”完成了第一次杂交试验,它的第一代后代已表现出非常优越的雄性不育保持功能。袁隆平及时向全国同行们通报信息,并把辛勤培育的“野败”材料分送给来自全国各地的 50 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并为他们授课,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验。

袁隆平奉献“野败”材料后,短短一年多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 100 多科研人员,使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回交转育,大大加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进程。1974 年,袁隆平率先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 2 号”,各地科技人员也相继育成“汕优 2 号”、“汕优 6 号”等优良品种,标志着中国杂交水稻率先在世界取得了成功!

1981 年,来自福建三明农科所的谢华安培育出三系杂交稻“汕优 63”,它表现出的优良品质立刻得到袁隆平的高度重视。袁隆平四处为这个品种宣扬推广,使“汕优 63”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成为全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三系法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后,袁隆平并不就此满足,而是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技术思路。1981 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列入国家“863”计划,袁隆平挂帅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在袁隆平的亲自指导下,1995 年,他的助手罗孝和率领的团队率先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获得成功,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7 年,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邹江石成功培育出两系法杂交水稻新品种“两优培九”,并表现出优异的品质,2002 年后代替“汕优 63”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

邹江石说:“袁隆平胸怀很宽广,在杂交水稻领域里,他总是把别人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样关心,无私地传授指导。对于‘两优培九’这个品种,我本人宣传得不多,都是袁隆平四处宣传的。”

谢华安说:“在国内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袁隆平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和领军人物。正是他的无私,才能带动起所有人和他一起努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杂交水稻突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杂交水稻突破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