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史前畜牧业,新疆史前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2025-04-03 18:10:07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新疆史前畜牧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新疆史前畜牧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早饲养动物?

世界各文明起源地区的考古发现证实,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古人在狩猎谋生时,发现史前的狗比其他动物更善于交际,不那么凶猛,性情好,听话,于是开始了漫长的驯犬过程。

新疆史前畜牧业,新疆史前畜牧业发展现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美国科学家利用考古方法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狗可能早在14000年前就被人类驯化。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来的。最初依靠渔猎 和采集为生。后来人们懂得了驯养动物的方 法来提供食物需求和帮助劳作,这是中国最 早的畜牧业。最早被驯养的动物据说是“六 畜”:猪、牛、马、羊、鸡、狗。

原始社会人们的饮食状况是什么样的?

在距今80万年至200万年的中国蓝田人、西侯度人、元谋人,由于尚未掌握保存自然火种的办法,故主要通过采集、狩猎的方式获取食物。《淮南子·脩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螺)、蛖(蚌)之肉。”

新石器时代,随着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及陶器制作业的出现,人们的饮食方式、饮食结构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食物结构

1.植物类食物

史前时代,最初的植物类食物是采集的野生植物。

一万年前(目前已知考古发现的粮食遗物距今约七八千年)农耕出现后,才出现粮食。黄河流域及其他北方地区,以粟、黍为主食。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人通常煮粥吃,粥内有时也搀杂野菜、蔬菜。

当时已经种植大豆,史前时期一般用大豆和小米、黄米一起煮吃,大豆的叶子也被食用。

西南地区考古发现有野生大麦的遗物,藏族很早就以这种野生大麦为食物,并从中培育了青稞。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大米是主要食物。

2.动物类食物

(1)陆地动物

元谋人遗址:各种鹿类动物、麂、麅、野马、兔、猫、猪、狗、豪猪、犀牛、虎、象、羚羊、竹鼠、田鼠等。

蓝田人遗址:各种鹿类动物、野兔、狗、豺、狼、猪、虎、貉、獾、熊、熊猫、象、犀牛、马、野牛、狮、豹、羚羊、各种鼠兔、各种鼠类、獏、猕猴等等。

(2)水产品

中国吃鱼的习俗,迄今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早期,西侯度遗址出土的鲤鱼化石,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与中国古人类有关的鱼类化石。

距今约10万年的丁村人遗址,曾发现鲤、鲩、鲶、鲿、青鱼等五种化石。丁村人已掌握了火种保存技术,故燔烤鲤鱼、鲩鱼、鲶鱼、鲿鱼和青鱼之食俗,当肇始自丁村人。

丁村人遗址还发现田螺化石,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中国古人类吃田螺的记录。

丁村人已有吃蜗牛之俗。

丁村人已开始烤吃蛤、蚌等。

吃毛蚶的吃俗当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吃河龟或海龟的习俗,迄今可上溯到距今7000—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龟的遗骸,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其它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所发现。

江西和广西等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发现的螃蟹遗骸,表明中国人吃蟹的历史至少也有7000—8000年之久。(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难回答了!)

新石器时代早期始到晚期,全国各地的大部分遗址都发现有渔猎工具、鱼骨、鱼形艺术图象等。

3.蔬菜类食物

吃蔬菜之俗在新石器时代已发生,此时期除煮吃野菜外,也陆续出现煮吃人工栽培的葫芦、芥菜、白菜、芸菜(油菜)、菱角等。

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史前时代已经有人工种植的蔬菜:白菜、芥菜(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油菜(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葫芦(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蚕豆(杭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以往认为蚕豆产地是里海南岸或非洲北部。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也是蚕豆的原产地之一)

4,水果类食物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人吃的水果或坚果,大约有甜瓜、花生、桃、梨、枣、橡子、栗子、榛子、松子、桑葚 、朴树子、杏、橄榄、核桃 、梅等,其中甜瓜、花生、栗子、桃、杏、梅等属人工栽培。

二、饮料

1.水

2 .动物血液

3.酒

《淮南子·泰族训》:“仪狄为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三、饮食器具

旧石器时代尚无饮食容器的制作,或用兽头骨当舀水器使用,或使用《礼记·礼运》所载“汙尊抔饮”的办法,汙尊是挖地成坑、凿地为尊;抔饮,即手掬、用双手捧。

新石器时代陶器发明同时标志着饮食器制作和应用习俗的发生。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磁山、裴李岗文化发现的陶容器,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饮食容器之一。有罐、碗、钵、三足鼎、盂、壶、盘、四足鼎、杯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陶饮食容器以中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最为典型。

四、炊器

红陶釜、灶 1957年 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

原始社会的人们最开始的饮食很多都是生啖的,直至火的利用才使人们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生活, 从采集、渔猎到种植业,从石器到陶瓷器,人们的饮食方式也逐渐的改善。

一、采集、渔猎时期人们的饮食生活

因为年代实在太过于久远,所以现在我们想要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的饮食风尚,只能从一些遗址中出土的物件中得以窥见几分。在山西省的一个古遗址里,出土了很多的三棱尖状利器、石片砍砸器等。“砍伐木材和狩猎”全靠这些器具,木棒、石块等,通常是用来采集蔬菜还有击落树上的果子的。当时的人们采集的食材也很简单,各类当时已经开始食用的蔬菜,如山白菜、兰花菜、蕨菜、野蒜、水芹菜等,还有各种鸟禽类的蛋,河里面的螺蛳、虾等。狩猎就危险的多,森林中有很多的豺狼虎豹、大象、野猪等,所以原始社会的人基本上都是群体出去打猎,以获得肉食,还可以提供皮毛等。在《新语》中就有记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

二、粮食蔬菜的种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农业出现后,原始社会的人们饮食生活明显改善了很多。人们最开始种植的谷物多为稻、黍、麦、高粱等,在很多的古遗址中,都出土了很多的谷物的种子,充分证明了农业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起来了。在西安的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罐中有白菜籽,泰安的一直中出土了油菜籽,罗家角还出土了葫芦籽,所以蔬菜也已经慢慢的开始种植了。

三、畜禽的养殖

在新时期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很多鸡的遗骨,大汶口遗址则出土了大量的猪骨,还有的一直中出土了狗圈的模型。所以猪应该是中国史前饲养的最多的家畜了,鸡和狗也也是当时的人们常养的动物。

文/Cola

人类祖先氏族社会中,母系和父系是怎样演变的呢?

谢邀,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的对人类社会发展形态进行了五种划分,分别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其最初形态)。

而原始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氏族公社,最早把氏族公社进行父系和母系划分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并且明确提出父系氏族由母系氏族发展演变而来。摩尔根的证据是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的调查研究得出的。摩尔根的氏族公社理论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的学说。

目前,我们对史前时期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形态的研究中,还有很多使用到氏族公社理论。例如,距今5500年左右,一直被认为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陕西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发现有大量高规格的女性墓葬以及女性生殖崇拜等彩陶和雕塑;同时期的红山文化发现有女神像以及神庙,这些都体现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特征。《古代社会中》提到,母系氏族公社可能起源自更早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欧洲、西亚等地发现的大量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丰产女神”雕像,是一种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现象。


至距今4500年左右,母系氏族公社开始向父系氏族公社演变,具体演变的原因可能是社会中女性的作用慢慢降低,男性在农业生产以及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社会权利开始有女性向男性转移。比较典型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男性生殖崇拜的大量出现,如陶祖等,以及英雄主义的传说开始泛滥,并且主角多为男性

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这一理论描述下的社会形态有着自己的特征,如母系氏族公社为群婚制、氏族首领为女性、财产为氏族集体所有、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等父系氏族公社为对偶婚制、氏族首领为男性、财产归个人所有、有着单一的父系血缘体系……

但是,在考古学上我们去发现这一群体到底是母系还是父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发现的遗迹遗物等信息很多时候并不能带给我们一个百分百的社会形态。所以这种父系和母系氏族公社,我们还是把它理性的当作一个理论来看待,而不是把它当作确定的历史事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新疆史前畜牧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新疆史前畜牧业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