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岫岩畜牧业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岫岩畜牧业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张姓出自黄帝,是黄帝的第五子,挥的后代。挥发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黄帝任命为弓正(官名)。弓正,同时也叫弓长,两个字和在一起,就是“张”字了。这,就是张姓的最早由来。
谢邀。
锡伯族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伯族西迁节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叫"四一八节"。因有怀念亲人之意,又叫怀亲节,新疆锡伯族同胞称为"杜音拜专扎坤"。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2006年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申报的锡伯族西迁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民俗;编号:Ⅹ-9)。
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平息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凤凰、辽阳、开原、牛庄、广宁、熊岳、复州、岫岩、金州、盖州、锦州、义州、兴京和抚顺15处强征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4000余名(内有路途上降生350余人,跟随而来405人),分成两个队,分别于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沈阳出发,沿北方蒙古高原驿路,战风沙,抗洪水,忍饥挨饿,艰苦跋涉一年多时间,于1765年8月分别抵达伊犁惠远境内。伊犁将军随即将原编10个扎兰(队)缩编为6个旗(牛录)。1766年春,迁移到察布查尔地区,将六个旗扩编为八旗,组建锡伯营,成为"伊犁四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之一。在其经历的145年历史进程中,为建设边疆、抵御外侵,作了巨大的贡献。
也正是如此,为了纪念祖先们艰苦卓绝的西迁,锡伯族人把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定为西迁节,锡伯语叫做杜因拜扎坤节。
十六世纪之前,锡伯族人原本世世代代生活在东北和呼伦贝尔大草原,十八世纪中叶,清政府为了戍边屯垦,从盛京等地征调锡伯族民兵及家属两千余人,由满清官员领队,西迁至今新疆伊犁地区。临出发前,西迁的锡伯族人和留守家乡的族人们聚集在家庙,祭祀祖先一一话别。从此他们告别家乡父老踏上漫漫西迁征途。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才最终抵达了新疆伊犁。
西迁节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起,弹响"东布尔",吹起"墨克调",尽情地跳起舞姿刚健、节拍明快的"贝勒恩"。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惟妙惟肖,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锡伯族与东北锡伯族之间有了来往,更把"西迁节"提念起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锡伯族的这个节日,每年的"西迁节"日到来时,市政府与市民委都要召开茶话会,电影招待会,和锡伯族一起欢度这个传统的光荣节日。从1982年开始,在"西迁节"时,沈阳市锡伯族群众,到北陵公园集会,举行纪念活动。介绍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与经过,讲述西迁戍边的意义,激励锡伯族人民继承祖辈光荣传统,发扬祖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缅怀保卫着祖国西北边疆的骨肉同胞。省市民委每年都到会祝贺,与锡伯族群众一起欢度节日。
这种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锡伯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情感、民间信仰、民风民俗及各种工艺和歌舞艺术,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价值。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岫岩畜牧业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岫岩畜牧业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